退休后,我閑著無事,便舞文弄墨,搞起了書法和繪畫,隔三差五有誰家兒女結(jié)婚,總是請我寫上幾副喜貼,日子倒也愜意。
這天早上還不到8時,一個多年不見的本家侄子來找我。幾句寒暄過后,侄子開門見山,說是他女兒正在美國讀12年級,有個家庭作業(yè)要請我?guī)兔Α?/SPAN>
我一聽,哈哈大笑:“侄子跑這么遠,拿叔叔開玩笑呢,你是大學畢業(yè)生,有啥題能難住你?”
侄子一本正經(jīng)地告訴我,美國的學生作業(yè)規(guī)定很嚴格,就連平時的課外作業(yè)都要納入總分,不及格是不能升級的。他說,昨天女兒從大洋彼岸打來長途,有個課外作業(yè)是這樣的:完整地制作你的家譜,準確寫出從高祖父母至你現(xiàn)在的家人全部親屬的姓名和生卒年月。
天哪!這哪是學生作業(yè),分明是在難為學生。就連我這個“文化人”也一時無語。侄子一看我有點犯難了,鼓勵我說,這是在培養(yǎng)“尋根”意識啊!是讓孩子們從小就記住“你從哪里來”。其實,從大的方面說,社會是由一個個家庭構(gòu)成的,只有繼承了家庭的傳統(tǒng)美德,才能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的精華。
我一聽,有道理。于是我便翻箱倒柜,拿出了我們的家譜,開始做“作業(yè)”。這時我才發(fā)現(xiàn),我們的家譜上是只記男不記女,女性統(tǒng)統(tǒng)是以姓氏記之,嫁出去就“消失”了;而嫁到我們這里來的長輩女性只是一個姓氏,哪有什么名字。「y為人的是,男性的生卒年月是以皇帝年號為記載,女性卻連個時間標記也沒有。
無奈,我們只好又請來本家輩分最長的90高齡的老爺爺。好歹他的記憶還算清晰,于是,我們結(jié)合家譜和老爺爺?shù)幕貞,開始推算祖上的生卒年月是道光多少年、咸豐多少年、光緒多少年、民國多少年,又逐一對照得出公元年月,由侄子親筆記錄,費盡周折,終于完成,我才如釋重負。
侄子走后,我又查閱有關(guān)美國的歷史資料。我驚奇地發(fā)現(xiàn),美國在對名人包括總統(tǒng)的身份介紹中,總是以大量的篇幅介紹他們的家族史以及從小生活和教育的環(huán)境。而在中國,只是簡潔地介紹出生時間和籍貫,更不用說家族歷史了。這也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別吧!
第三天,侄子又打來電話,說是他女兒這份家庭作業(yè)引起了全校師生的興趣,問我們?yōu)槭裁醇易V上只記男不記女,女性為什么只有姓氏而沒有名字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