擇校對留學生之所以重要,因為它不僅關系到即將開始的海外學習生活的好壞成敗,而且對此后一生的事業發展和生活道路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。一旦進了不應該進、不適合進的學校,不但會浪費寶貴的時間和金錢,更大的損失是機會成本——錯過了你本來應該進、適合進的好學校。
留學加拿大,究竟上什么學校好呢?記者采訪了蘇州博匯國信留學的資深加拿大留學專家葉華,她從專業的角度給出了建議。這篇文章要講給學生和家長的,就是留學擇校的原則。
留學加拿大,擇校應有哪些原則呢?
原則一:上自己能進的最好學校
很多市民一向認為,擇校,應該選根據自身條件進能進的最好學校。留學的投入比在國內上學更高,沒有理由不選擇好學校。
選擇好學校,不是拔苗助長,更不是弄虛作假,而是按照自己的實際條件,通過精心準備和認真申請,去爭取好學校的錄取。
一些學生和家長在辦理留學的過程中,對加拿大院校不了解,難免感覺心里沒底。而某些留學服務或合作辦學機構,往往利用這一弱點,動不動就用淘汰率嚇唬人。例如:“那個學校的排名好,但去那兒你能跟得上嗎?好學校的淘汰率是很高,第一年就有10%……”聽到這樣的說法務必要保持清醒。
在這里,要特別談談國外院校的所謂“淘汰率”。 “淘汰率”,實際上是國外院校的學生流失率。流失的學生一般都是自行選擇離校,原因多種多樣,真正因為考試不及格被學校勸退或除名的少而又少。學生流失率,每個大學都有,以大一的流失率為最高。因為國外的教育體制給與學生更多的自由選擇。不喜歡,不適應,或者改變主意,離開請自便。既可以去其他別的學校,也可以想好了下學年再回來。實際上,排名低的院校,學生流失率反而常常比高排名院校更嚴重。原因很簡單:學校的吸引力不夠,學生自然想找機會另尋出路。
原則二:學校的整體環境很重要
在選擇學校環境時,有些常見的誤區:把擇校當選成選風景;把擇校當成選食堂;把擇校當成親屬熟人團聚。
這些情況,實際上是還沒為留學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。建議出國前一定要進行適當的調整。
大學本科是高等教育的關鍵時期和未來事業的起點,要學的東西絕不僅是課程學分,還要進行綜合知識、社會常識,以及待人接物、分析表達、組織協調、人際關系等諸多方面能力的培養。因此,學校的整體環境對個人性格的發展會產生很大影響,在擇校時應作為重要因素。
那么,選學校環境,主要該看哪些東西呢?
一看院校規模
按《麥克林雜志》排名,加拿大的百所大學分成三類:醫博類、綜合類、本科類。一般來講,醫博類和綜合類大學,在校生人數至少在萬人以上,規模都不算小。本科類大學的學生人數通常為幾千人或萬余人,規模相對小些。規模不同,校園的氛圍就會不同。大型學校從有利的一面來看,接觸不同任務、事物、見聞和觀點的機會很多;從另一面來說,人多未必親密,大院校的人情味和個人關注度可能相對較少。規模小些的院校則相反,與老師同學熟識和相處的時間會多些,但閱歷的廣博可能會比大院校遜色。關鍵看你要的是什么。
二看所在城市
加拿大的英語區只有兩個大城市:多倫多和溫哥華。這兩個城市加在一起,統共只有四所大型大學和兩個小型大學,外加十來所公立大專。加拿大的多數大學都散布在各個中小城市。城市越大越繁華,見人見事的機會就越多,實習打工或畢業找工作的機會也較多。然而,對于成年前后、涉世未深的留學生來說,也不能忽視了大城市的另一面。這就是人員相對復雜,消費昂貴,干擾較多。相比之下,中小城市的治安更好,物價較平,生活舒緩,人情味濃。如果想兩者兼得,可考慮靠近多倫多和溫哥華的中小城市。
三看辦學傳統
大家做過學生的都有體會,一個學校的校園氣氛,與它的辦學傳統有相當大的關系。所謂辦學傳統,就是一個學校多年一貫的辦學風格。盡管多數學生和家長尚未有機會親身感受其辦學傳統,但至少可以通過網站,材料和與校方代表溝通等方式,對其辦學傳統取得些初步的了解。尤其是加拿大的公立院校,由于其性質和法規等有效限制,官方的對外宣傳和實際運作基本都很負責任,有時寧肯保守低調也不肯夸大誤導。而那些歷史較短的私立預科學校,語言學校則未必如此,學生和家長們對它們的廣告宣傳要保持警覺和理智。
原則三:入學途徑盡量直接可靠
學校和學校環境都滿意了,并不等于申請就保證可以錄取。留學前,一定要計劃好入學途徑。 (注意:學校公布的錄取標準往往只是錄取的最低標準,實際執行的錄取標準往往不一樣,而且可能每年,每期不一樣),選擇盡量直接,可靠的入學途徑。